歧視

各行各業都有歧視問題,不論同行之間,還是跨行之間,不代表心態不能停止循環。


某業界攝影到大學演講,分享從婚紗起家,再到平面、電視、戲劇、電影,歷經不同攝影工作圈洗禮,體認到攝影之間,確實有高低等級之分的歧視存在。同樣是攝影,工作性質不同,互看不起;工作性質相同,潛在問題更接近

忽略每個人適才適所、專精分工的重要性。

平面、電視、戲劇、電影,並非一層一層往上爬,比較像系統分支。整體影視生態、內容範疇、展演方式和時間,有其區別。對創造內容,接觸環境,使用器材特殊性,慢慢產生領域概念。

其實每種「攝影」,各有專業需求與價值,甚至許多經典代表作,觀眾可以去選擇,想看什麼更優質的內容。既然如此,跨領域欣賞交流,創造彼此更大利益,這樣的影像工作者更令人敬佩。

施加他人或提醒別仿效,往往一念之間,那位業界攝影走過每個階段「觀察體會」,他坦言此現象不恰當,對懵懵懂懂學子打預防針,未來進這行,調整心態莫忘初衷。平等尊重各行各業,從來就不是說說而已。


另外一種歧視,存在於業界和業餘的界線劃分。

究竟是以攝影為職業叫「專業」?還是把拍照當興趣叫「業餘」?

或許一般人認為,職業應該拍得比業餘好。事實上,拍興趣,表現優異的案例不少,重點不該用「是否執業」來區分好壞,應回歸整體思考和實踐的深度

商業攝影,主要拍的是形象包裝,包括時尚/商品/廣告,以及MV/戲劇/電影等,創造經濟為目標,背後的暗示「符碼」,帶有資本階級意識,長期接觸名人和品牌,消費者對廣告塑造形象,投射羨慕心理,讓攝影不知不覺陷入「符碼產製者的優越」。

可是有一天,脫離的時候,不過是攝影的表現面向之一。取而代之,主導產製私人的、情緒的、自我表達,影像融入生活的觀察,進而跳躍出新的格局。提升作品質感,持續思考實踐,皆為日常生活一環,拍得好壞,跟掛在哪邊的關係不大。


像我非商業Model,對於一些攝影來說,經濟價值不高,容易感覺到大小眼態度,但也碰過態度一視同仁的攝影,重視特質表現,雙方互動也較好

畢竟面對歧視歪風,善良是一種選擇。